#发优质内容享分成#
1955年3月15日,香港的码头笼罩在清晨的薄雾中,一位身着深色便装的中年男子站在岸边,凝视即将启航的渡船。
周围的乘客并没有觉得他有多么特别,但如果有国民党的特务在此,他们必然第一眼就能认出,这个人,是蒋介石曾经的“五大心腹”之一,也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的卫立煌。
卫立煌站在码头旁,海风轻拂,带来几分凉意,而?他手中握着一份刚写成的文稿,看向前方的?目光深邃。
他手中的文稿,题目赫然是《告台湾袍泽朋友书》,这份文稿的最后,署名就是他本人,卫立煌。
而?这一天,他将从隐居五年的港岛启程,经澳门前往广州,踏上归国的旅途。
卫立煌回国,也意味着,他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从海外返回的国民党高级将领。
那一刻,他身后是喧嚣的街市,前方是归国的航路。
那么新中国已经建立了五年多时间,根本就没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的卫立煌,为什么现在才回国呢?
而他的这份选择究竟因何而起呢??
其实卫立煌在1955年回国,跟他在这一年,说的一句气话有关,在他这句气话说出来之后,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于卫立煌将军高度关注,于是不久之后邀请他回到大陆。
1897年,他出生于安徽合肥,自幼投身军旅,逐步成长为国民党军队中的重要将领。
1942年,他接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,率部在滇缅战场与日军交锋数十次,收复多处失地,确保盟军补给线畅通,战绩斐然,美国将军史迪威曾评价他是“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”,这并非客套的溢美之词,当时的美国将领不说表面话?,能够夸奖卫立煌,必定是对其指挥能力的肯定。
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,卫立煌仍然驻守昆明,指挥远征军作战,直至1946年11月卸任。
只不过,战争的荣光并未长久伴随他左右,1948年,国共内战进入关键阶段,蒋介石任命他为东北剿匪总司令,交予50万配备美式武器的精锐部队,期望他能扭转东北战局。
可同年10月,辽沈战役以国民党溃败告终,11月,他被蒋介石下令撤职查办,而?南京局势动荡,他无法久留,1949年1月底,他化装潜逃,从上海辗转至香港,开始了五年的隐居生活。
到了香港之后,卫立煌非常想念安徽家乡,其实卫立煌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们关系不错,早在抗日战争时期,他就与毛主席、朱老总、周总理的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。
卫立煌在1946年卸任远征军司令后,他携夫人韩权华展开欧美十国考察。
这段旅途中,他在瑞士雷梦湖的一艘游艇上,与韩权华的外甥女婿汪德昭有过一次深入交谈。
汪德昭于?1934年进入巴黎大学郎之万实验室攻读物理学,他??的?研究成果被国际物理学界称为“朗之万-汪德昭-布里加理论”,同时他也是留法左派学生领袖,与进步人士交往密切。
当年的卫立煌与他泛舟湖上,坦言希望与中共建立联系,早在1938年山西抗战期间,他曾与朱德并肩作战,与周总理、彭德怀多次长谈,对共产党的理念有所了解。
那日,他写下一封电报,表达结束内战、与中共合作的意愿,由汪德昭和韩权华分别译成法文与英文,通过法共和苏联驻法使馆辗转送至延安。
周总理收到后,指示他利用目前情况相机行事,而?这封密信如一粒种子,在他心中生根。
1948年重返东北战场,卫立煌是被迫无奈,他根本就不想打内战,蒋介石也因此不相信他了,让他到东北,其实就是为了找一个背黑锅的人,卫立煌知道蒋介石的想法,所以选择谨慎行事。
在辽沈战役的过程中,国民党大量的外围?据点失守时未大规模救援,卫立煌反而下令整补训练、修筑工事,并阻挠破坏沈阳的计划,保护了当地的工业设施与文物古迹。
这种策略,在一定程度上为解放军的胜利提供了便利,也为他日后的归国埋下伏笔。
而卫立煌之所以能够归国,还是与他的夫人有关。
韩权华与她的家族,是卫立煌归国路上的重要支点,韩权华?出身天津“八大家”之首的韩氏家族,这一家族自清咸丰元年起以海运业起家,至20世纪初迁至北京,声名显赫。
韩家这一代,韩渤鹏与卞氏育有二子五女,韩权华排行最小,她与姐姐们赶上了中国女性接受现代教育的浪潮,韩升华、韩咏华毕业于天津严氏女学与幼儿师范,韩恂华是1919年北京大学首批招收的9名女生之一,而韩权华1922年考入北大文科预科,因容貌出众被誉为校花。
后因追求者众多转学北平女子师范大学,师从音乐家刘天华,后赴美留学,在皮尔德音乐学院专攻音乐史,毕业后留美任教。
她的姐姐们多嫁给书香门第的海归才俊:
韩咏华的丈夫梅贻琦1931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。
韩升华的丈夫傅铜曾任西北大学和安徽大学校长。
韩恂华的丈夫邝寿堃是中国早期煤矿的总工程师。
1941年时?,卫立煌通过梅贻琦见到韩权华的照片,写下信笺,“每张纸几十个核桃大小的字”,情真意切,邀她回国相助。
她被他的抗日事迹打动,1945年珍珠港事件后由美军运输机送至昆明,6月15日两人举行简单婚礼。
在1947年时?,汪德昭夫妇从巴黎回国,汪?德?昭?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少将副秘书长,在私底下,延续与中共的沟通。
1948年的年末,在东北的国民党军全面溃败,东北野战军迅速地解放了东北,卫立煌早就已经看出国民党在东北的大势已去,所以立即脱离了东北,前往了香港,在新中国建立的时候,卫立煌向毛主席发去了贺电。
其实在1954年之前,卫立煌为了避免暴露身份被蒋介石的特务盯上,所以一直都是隐居,直到1954年的时候,蒋介石与美国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,这份条约,就成为了美国干涉中国内政,破坏中国统一的根源,卫立煌十分愤怒。
他在香港的各大报刊上,对蒋介石的这种行为进行批判,作为蒋介石曾经的心腹,同样是孙中山先生曾经的卫士,卫立煌在国民党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,也是在卫立煌做了这些表态之后,蒋介石的行为被许多人批评,蒋介石又失去了大量支持他的力量。
也是因为卫立煌在香港进行了这些言论发表,才让我党的领导人知道了,卫立煌将军现在就在香港,于是乎,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,就想请卫立煌将军回到大陆。
而在?1955年时?,韩恂华的女儿韩德莊在中南海担任邓颖超秘书,通过家族传递周总理的邀请。
卫立煌在1955年归国,也?是新中国统战政策的一次生动呈现。
那一年,中共提出“爱国一家,爱国不分先后”的号召,鼓励海外人士参与国家建设,在解放战争的后期,卫立煌虽名列1948年12月25日中共公布的43名战犯中第28位,但他与中共的联系由来已久,且在东北战场未全力阻挠解放军。
周总理?深知他的心意,通过韩德莊送信:
“在太原唔过面的那位朋友,请姑父姑母回来。”
这简短一句,让卫立煌想起了与周总理等人在?太原彻夜长谈的旧谊。
韩恂华也在周总理、邓颖超邀请下入中南海做客,嘱她写信劝妹妹放心归国。
3月15日,卫立煌携韩权华从香港经澳门抵达广州,他发表《告台湾袍泽朋友书》,并致电毛主席、朱德报告归来。
看到了这份文件之后,毛主席回电:
“先生返国,甚表欢迎。盼早日来京,籍图良。如有兴趣,可于沿途看看情况,于月底或下月初到京,也是好的。”
依此安排,他沿途游览浙江杭州、上海、江苏无锡等地,4月6日抵京,当晚周总理?在家中设宴相迎,韩权华感慨:
“山中方七日,世上已千年,回来看到的景象,远超想象。”
从香港到北京,让卫立煌夫妇看到了新中国的截然不同。
归国后的卫立煌,受到中央的礼遇,他被任命为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政协常委、国防委员会副主席,参与国家事务。
1959年冬,他因病住院,周总理、朱德多次探视。
1960年1月,卫立煌在北京去世,终年64岁,1月20日,首都各界在中山公园举行公祭大会,周恩来亲自主祭,韩权华则继续生活,1975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及大会主席团成员。
邓颖超与她保持密切联系,常携鲜花或瓜果登门探访,即便“文革”期间形势险恶,也不曾中断。
卫立煌将军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,做出过非常卓越的贡献,他们一家人,也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好战友,在他的身后,过去的荣光不断地闪耀着,他心中,永远忠诚的,那就是中国人民。